最近,WCBA“1胜31负进季后赛”的奇观引发了球迷们的热烈讨论。有人只想用“混乱”两个字来形容这场乌龙事件。倘若不是由于那个难以捉摸的竞赛方案以及从头到尾的反复横跳,又或者不是由于方案根本不符合各俱乐部的意愿,这样尴尬的局面或许真能得以避免。
在七月中旬,竞赛规程的征求意见稿如同朝阳初升,短短的一个方案便递到了各俱乐部面前,球迷们还在期待边看边评论的时刻。没想到,俱乐部们的支持和反对表态犹如对待世纪巨作的影评,各家对方案的态度各不相同。这个一开始看似堪称“完美”设计的规划中,第一阶段单循环,第二阶段按成绩分组,如过山车般的波动袭来:前十进入A组,其余的则被迫进入B组。
接下来一转眼,到了九月中旬,三种不同的方案扑面而来,俱乐部们被要求投票,全民皆兵的局面就此展开。方案一让人想起了那些被低估的剧作,但方案二竟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支持。而第三个方案呢?就像是那根本无人问津的劣质剧本。于是,原本冀望新的赛季能够和谐进行的俱乐部们心生不安。
而在九月下旬,相关部门发布的赛程讨论稿,让福建与石家庄被无情打入B组,没想到最后提交的最终竞赛规程竟然在方案三的基础上又把A组的队伍人数从十个改成了十二个,福建与石家庄竟然也被拉到了A组。这一连串的操作就像是电视剧的剧本翻篇,不到一个月新赛季便要开始了,俱乐部们如同被丢下的娃娃,毫无准备。
最终,竟然出现了1胜31负的神奇数据还能进入季后赛,难免让人怀疑这究竟是竞技体育还是一场荒诞剧。此时此刻,我们期待着世界杯的战斗精神,也不得不反思为何能有如此荒唐的结果,这真是给所有竞赛方案的制定者狠狠上了一课。
推荐阅读